老化恍如一個失去的過程,隨着身體變弱,長者也漸漸失去控制事情的能力,有時連進食都感困難。端起碗筷後,皺起了眉頭、一口一口咀嚼、慢慢吞嚥,不少長者為了「食」大感苦惱。而對於照顧者來說,食物既要兼顧營養和味道,更要防止長者誤嚥及嗆咳,真的步步為營。不過,近年本港「軟餐」市場開始萌芽,希望為長者重拾生活尊嚴和情趣,對照顧者來說,也可減輕煮食壓力?
擺脫傳統「糊仔」 保留食物色香味
對有吞嚥困難的長者來說,莫講「食餐好」,即使要好好進食,也不容易。例如不少住在安老院舍的長者每餐就只能吃院舍提供的碎餐或「糊餐」(俗稱糊仔),然而,這些食物的問題在於賣相既不討好,味道又清淡,難以引起食慾。
不少人會在家中自製軟餐,對於照顧者來說,煮食無疑成為每天要多花心思的重大任務,甚至是挑戰。大多數香港人都無暇下廚,即使有時間,也未必每餐都可以煮出精緻好味、健康、多元化的軟餐。雖然有不少家庭聘請了外傭,但外傭平日也未必能煮出合胃口的菜式,何況是另類的軟餐呢!
近年有機構推出以保留食物色香味為前提、自家製的軟餐,且添加了纖維素,只要解凍及預熱便可開餐。有食品生產商在為護老院舍提供軟餐外,亦開發出生產綫。坊間也推出不少軟餐烹飪的課程,教授製作既精緻又有益的軟餐。
製作過程簡易 美食再次進口
本地企業「文化村」就從日本引入食材增稠劑「食倍樂」,推出了不少教授製作軟餐的課程。文化村企業策劃總監文慧妍指出,製作軟餐其實很簡單,只要將煮熟的食品弄碎後再加入酵素便可,當中只需記住攪拌、加熱及塑形三大步驟。
首先,將已煮熟的食材加入攪拌機,加入「食倍樂」粉及水(或高湯),將攪拌好的食材倒入鍋加熱到80℃至沸騰,期間不停攪拌使其變成流質。再將加熱後的食材倒入模具,塑成食物原本形狀,待凝固後便可食用。「質感是介乎豆腐和啫喱之間,即使用舌頭也可以揉合食物。」
文慧妍強調,這些軟餐只是質感改變了,色和味皆可保留,能減少食用者誤嚥及嗆咳的機會。而且製作軟餐毫不困難,5至6分鐘已經可以完成。更令人驚喜的是,任何食材皆可製成軟餐,叉燒、魚香茄子、牛扒、蛋撻、西多士等款款皆能。「文化村」甚至為不少機構在大時大節提供湯圓到會,「湯圓一向被視為禁忌,正常人食都會黏牙、黏喉嚨,對長者來說非常危險,但軟餐版本的湯圓就安全得多。」除了提升食慾,長者吃糊餐時或會弄得狼狽,軟餐則可避免這種情況,照顧者協助進食時就更為方便,亦能減少為長者清潔口腔的時間。
軟餐烹飪的課程為照顧者提供了不同「貼士」,大多強調製作過程簡易,但能兼具色香味,學員甚至可認識長者所需的營養素,自己動手設計健康餐單。學懂了如何烹飪軟餐,就可在家輕鬆製作,長者亦可食得滋味。
日本市場值得借鏡 減「為食」煩惱
其實日本早在80年代便研發了「介護食」(軟餐另稱),現時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各大小食品製造商都參與了這個市場,即使一般超市也有出售,甚至有些餐廳已有軟餐提供,對本港軟餐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現時很多長者都愛在連鎖快餐店「打躉」,有時一家人外出用饍時,因要考慮長者需要,往往苦無選擇。當長者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卻無法下單,心裏也不是味兒。因此,快餐店、茶餐廳、酒樓,甚至高級餐廳也可考慮提供軟餐。此外,愈來愈多長者入住安老院舍,食品製造商可開發的市場其實十分龐大,它們可考慮生產軟餐供應院舍所用,甚至將之推出市場,在超市售賣。如此一來,長者和照顧者就可以大大減低「食」的煩惱,一家人隨時隨地外出用饍,或在超市購買軟餐材料,在家自行製作。
軟餐適用不同人士 市場潛力大
在大家的印象中,吞嚥困難大多出現在長者身上,但其實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有食軟餐的需要,中風、柏金遜症、肌肉萎縮患者自然不用多說,有時普通人都會遇到牙痛問題,或做完口腔頜面手術而不能吃黏韌的食物。此外,做完癌症電療或化療,都會令口水分泌減少,甚至口腔潰瘍,令進食出現困難。因此,軟餐能顧及的組群其實十分廣泛:病患者、手術後人士、康復者等,皆可為產品打開更大的市場。
其實不同商界企業都可深入研究市場情況,引入更多日本「介護食」的理念及技術,不論是開發生產綫、開辦課程、還是提供軟餐餐單,除了營利,另一方面更可為吞嚥困難的人士和照顧者創造友善的市場和環境配套。而這種創新、人性化的思維正正是現今社會尤為重要的價值。
企業行多一步 支援在職照顧者
一份出色的軟餐,其價值在於能讓人享受進餐樂趣的「選擇」,而不是長者或病患者對進食的「妥協」。而這個「選擇」更可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實為一舉兩得。
作為公司或企業,可以行多一步,加強對在職照顧者的支援,考慮為他們提供市場上不同的有用資訊,更可實施照顧者友善措施及政策。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將於4月30日就「如何支援在職照顧者」的議題舉辦分享會,探討企業的角色和坊間的支援服務,為作為照顧者的您提供有用資訊,讓各界更關注也更積極推動照顧者友善措施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