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香港百歲人口破萬!年紀大不一定「機器壞」!點樣活得老兼活得好?

最近新聞報導「超級人瑞」家中離世的消息,相信很多人對「人瑞」一詞並不陌生,但「超級人瑞」(Supercentenarian)大家又知道多少?超級人瑞是指年紀達到110歲或以上的人瑞。依據歐洲的統計數據,僅有0.1% 的百歲人瑞能存活至這個歲數。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養生觀念盛行,全球愈來愈多人成為百歲人瑞,根據聯合國人口部門(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UNPD)數據顯示於2020年全球百歲老人已達57.3萬,預計到2100年時全球百歲老人將超過1,900萬人,剛剛踏入新一年,正當長命百歲已經不是稀有的事情,我們便應開始思考:如何幸福健康地長壽,迎來成功老齡化的 「百歲時代」。

香港百歲人口破萬 研究探討長壽關鍵

縱觀香港近10年來,人口結構亦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根據政府統計處發布的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本港人口不單持續地高齡化,香港百歲或以上長者的數量,亦由1981年的289人增至現時的逾1.1萬人,40年間升幅驚人,更創歷史新高。據統計處預測,香港百歲長者的人數到2066年將增至5.11萬。

說到健康長壽,近年不少海外專家開始研究探討人類「長壽」的關鍵,但是本地百歲人瑞研究卻寥寥可數。近年較大型的研究是在2011年由香港大學秀圃研究中心院士、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及其研究團隊進行,共訪問了153位百歲和近百歲老人,研究主要探討這群長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估算這群百歲老人能實現成功老年化的比例,探討長壽關鍵。

香港百歲或以上長者的數量,亦由1981年的289人增至現時的逾1.1萬人,升幅驚人。據統計處預測,香港百歲長者的人數到2066年將增至5.11萬

健康地長壽並非遙不可及:實現成功老齡化

長壽秘訣近年成為熱話,不少媒體都會採訪百歲人瑞探究其養生之道,而近年來 成功老齡化」至已成為老年學研究者熟悉的術語, Rowe& Kahn( 1998)把成功老齡化歸納為三個要件:(1)降低疾病與失能(Disability)之發生率;(2)維持高度的認知與身體功能;(3)積極參與日常活動。Crowther等學者於2002年加入第四個條件:正向靈性 (Positive Spirituality),在《在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一書亦發現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不同的正面生命經歷和積極的人生觀,都是影響香港百歲老人心理完好(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重要因素。

Kowe& Kahn( 1998)把成功老齡化歸納為三個要件:(1)降低疾病與失能(Disability)之發生率;(2)維持高度的認知與身體功能;(3)積極參與日常活動。

筆者經營的老人院舍近年亦為不少「百歲壽星」慶生,看見這些可愛的「百歲壽星」吃著壽包,與大家談笑風生時,都引起了筆者的反思:健康地長壽其實並非遙不可及,重點在於如何找出健康長壽的靈丹妙藥。 最近筆者與我們團隊長者服務總監Jenny談及長壽關鍵,管理院舍近20年且接觸過不少百歲人瑞的她直言:「他們大部份都精靈活力!當然他們活到過百歲,身體機能上難免會衰退,需要有人協助及護理,但絕大部份的他們都是正面樂觀,絕不認老!另外他們家人都經常前來探訪陪伴,同時他們亦樂於參與不同活動,個性比較喜歡玩又樂觀,心理健康狀況都很良好。」

筆者經營的老人院舍近年亦為不少「百歲壽星」慶生,引起了筆者的反思: 健康地長壽其實並非遙不可及,重點在於如何找出健康長壽的靈丹妙藥。

活得老亦要活得好 院舍服務模式的轉變

這與張筱蘭博士在《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中〈香港百歲老人定量研究〉中提及的百歲老人的生活情況不謀而合,研究調查了153名在香港居住的準百歲和百歲老人,當中發現即使年紀過百,被訪者普遍對自己身體都有良好的評價,47%的被訪者更認為自己比同年齡的人有「較好」或「非常好」的身體狀況,在他們當中,最常見的疾病為白內障(75.2%)及高血壓(64.7%),而糖尿病(13.1%)、心臟病(12.4%)及痛風(13.1%)亦很普遍,反而嚴重的腦或心血管疾病則相對較少,甚至只有3.9%的被訪者被診斷患有認知障礙症;95.4%的受訪者有良好的上肢活動能力,當中部份更具獨立處理工具性日常生活的能力(如購物、做飯、洗衣服、使用交通工具等)。由此可見,生理年輕不只是決定生理健康的單一因素,而百歲老人身體狀況可能比其他高齡組別還好,當中「成功老齡化」便成為了關鍵的健康長壽因素。

  這亦令筆者明白到活得老同時要活得好的重要性,營運安老院舍這十數年,眼見著社會人口結構性的改變,我們不但迎來超高齡化的社會,安老院舍未來或許會成為「百歲老人村」,必須迎來服務模式的轉變,作為經營者最重要是令長者活得老活得好,提供專業護理以外亦要關注他們心靈上的需要,安老服務在滿足基本需求後,亦應考慮如何提升長輩的社交及獨立自主的能力,而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不同的院舍活動驅走孤寂感,並增加他們的自信與能力,詳見筆者之前討論安老服務的文章:以人為本的安老服務:如何幫助長輩追求自我實現,讓晚年生活「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有助維持他們自主自立以延慢衰退的步伐。

安老院舍未來或許會成為「百歲老人村」,必須迎來服務模式的轉變, 在滿足基本需求後,亦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不同的院舍活動驅走孤寂感。

在社會層面來說,以往百歲老人常被認為是體弱衰老的一群,有人更認為高齡化社會是危機,然而在我們迎來「百歲時代」的同時,社會必須探討的問題除了是如何從資源配套、醫療體制或安老政策外,更應借鏡和學習百歲老人研究得出的結果,讓更多長者成功老齡化。

筆者從最近閱讀的《在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一書獲得不少的啟發與反思,同時希望透過百歲老人實證研究和身為安老院經營者的觀察,探討「成功老齡化」的關鍵。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人生後半場這場延長賽不再是「老而不死」,而是健康、快樂及有意義的,讓我們重新定義長壽的價值和意義。

由張筱蘭博士編著的《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帶來啟發與反思,而百歲老人的「成功老齡化」經驗更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